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前言 
 
贸易战?冷战?
 
不,这都不是重点,我们要准备的是迎接“热战”!
 
在过去几十年前,中国对于美国而言就是一个打工仔,替美国人做着廉价的体力活、提供着廉价的商品、用血汗钱支撑着美国的国债,所以要搞好关系。
 
现在则不同,那个之前的苦力忽然之间要和我平起平坐、要修改我建立规则、要抢走我的饭碗、要收编我的小弟,这事绝对是不允许的。
 
上周股市的暴跌不幸又被我言中(具体可参考喜马拉雅音频),已经离场的投资者现在很轻松,但市场的紧张情绪却丝毫都没有消解,人们前所未有地关注贸易战的进展和影响。
 
贸易战的形式和目的有很多,但如果你把现在中美的贸易摩擦与贯穿70-90年代的美日贸易战相提并论论可能就幼稚了。
 
----后者是在同一意识形态、同一军事同盟内部的问题,而我们现在面对的是两种互相对立的意识形态、极端相斥的政治体制、体量相当的国土面积、规模相当的经济总量、数度交恶历史宿怨、世界老大和即将的老大之间的替代矛盾。
 
重点还在于,两者的关系以及国际、历史定位正处于剧烈的运动变化之中,具体而言是第二赶超第一的进行时状态。
 
在跑道上,当跑在第二名的选手想要超过第一名选手时,后者如果不能加速甩掉对手,往往会使用动作----或者阻挡、或者下绊。
 
在足球场上,当对方前锋突进禁区形成威胁时,后卫的动作就粗鲁的多----拉拽、冲撞、飞铲……最好是把对手搞残废。
 
现在的中国与美国的关系正如上面所描述的场面。
 
所以,大豆、飞机、芯片之类的都是些战术性问题,属于技术范畴,那不是问题的关键。
 
问题的关键在于我们究竟要如何定位未来自己在世界的位置,如何发挥自己在世界中的作用,如何构建与世界其他经济体、政体之间的关系,以及如何实现这些目标。
 
一、美国向中国摊牌
 
当初美中建交的主要推动力是美国遏制苏联的战略而不是其他,所以有些人看那一段历史的时候始终不理解美国为何对一个曾经的敌对国忽然如此热情。
 
随着苏联的解体,这种关系的维系就变得不那么重要了,更不用说中俄已经成为事实上的同盟。
 
80年代以来,美国对中国的政策一直在收缩倒退,关系定位也一直在摇摆和向下修正,无论C型包围圈、对台关系得寸进尺、贸易制裁还是军事制衡,都可以很清晰地看到这一点,奥巴马时期的“重返亚太”战略是美中关系发生根本逆转的标志性事件。
 
现在的特朗普政府只不过是把这一进程继续向前推进而已,如果你认为川普的一系列举动都是“做生意讨价还价”,那你就太天真了。
 
无论特朗普因为什么原因希望与俄罗斯交好都不会成功,这是因为他背后的势力不答应。
 
无论特朗普把中美关系定位成什么样的“生意”,他后面的势力也不会这么认为。
 
这就是特朗普强调私人好恶的同时对中、俄采取鹰派做法的原因。
 
二、贸易战只是美国对中国战略组合拳中的一部分
 
在过去几十年前,中国对于美国而言就是一个打工仔,替美国人做着廉价的体力活、提供着廉价的商品、用血汗钱支撑着美国的国债,所以要搞好关系。
 
现在则不同,那个之前的苦力忽然之间要和我平起平坐、要修改我建立规则、要抢走我的饭碗、要收编我的小弟,这事绝对是不允许的。
 
所以,美国对中国不是打不打的问题,而是如何打、打成什么程度的问题。
 
内部----随着特朗普走马灯似的换将,政府要员几乎完全换成了对华政策鹰派人物,无论是外交、经济、安全都是如此。
 
军事----“重返亚太”战略已经说的很直白,美日英法澳印对南海六边钳制、韩国萨德、明确承诺(因钓鱼岛冲突)协防日本、拉拢越南/印度/菲律宾、日美澳印同盟、强化核威慑……
 
意识形态----在国情咨文中明确指出中国挑战美国的价值观、在美国政府缺钱面临关门窘境和全面撤销”对外援助”的各种基金的同时,却破天荒地向境内外西藏人提供1700万美元远高于之前数额的“拨款援助”。
 
经济----不承认中国市场经济地位、贸易战。
 
三、中国冲破阻力所面临的难题
 
任何政治矛盾的背后都是经济矛盾。
 
中美经济都面临严重的结构性问题。
 
抛开美国只看中国,我们的问题在于传统经济的扩张空间应非常狭窄、经济规模需要大量的外来资源、过剩的产能和货币需要向外输出,而以先进科技引领的新经济还处于萌芽状态且远远落后于发达国家,资产泡沫和系统性金融风险隐患容不得一丝一毫闪失。
 
一带一路战略是解决经济问题的重要方法论,需要切实落实,这一宏大的战略需要在全世界范围内展开和实施,而经济达到一定规模的主要经济体的合作所形成的实际作用和示范作用成为这一战略实施的重要环节。
 
然而,对中国的警惕始终是阻碍这一战略的关键所在。
 
中国的意识形态和政体与世界上绝大多数的经济体不同,这就使得一带一路的战略很容易被政治化。
 
譬如,德国与中国一度走得很近并非常支持一带一路倡议,甚至有舆论希望中、德取代美国引领世界潮流。
 
然而,近期默克尔却明确表态“警惕中国的”,欧盟对中国需要有“统一的声音”(表达对其他欧洲国家对中国过于亲近的不满);德国外长更声称“中国正在试图试探和破坏西方自由主义的世界秩序”。
 
因此,我们往往面临“你想买的我不给、你有钱有技术我不用”的尴尬局面。
 
在地区安全上,我们很少有可靠的邻国,特别是南亚小国,在暂时在利益面前可以消停下来,如果长远的未来经济出现波动难以满足其胃口就很难说了。
 
同时,由于中国经济联系已遍布全球、体量已足够庞大,这就需要在世界范围内保护中国利益,中国必须走出去。
 
让中国被大多数国家所接受,这就需要文化认同、意识形态认同甚至政治体制认同。
 
这在感官上会直接刺激西方世界的神经----中国带来的不只是经济威胁,还有意识形态威胁,也就是“意识形态输出、挑战西方价值观、破坏自由世界秩序、政治文化渗透”。
 
我们的某个官媒今天还发了一篇雄文,题目叫做《让XXXX的光辉普照世界》(让我想起了很久以前的“解放全人类”),这难道是就是传说中的“高级黑”么?!
 
四、中国应如何应对
 
一直以来有一种声音很有市场,就是说中美关系其实好着呢,你看那么大的经济往来,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不会真掰的……
 
现在还有很多人有这种幻想,说贸易战其实打不起来,最终会谈拢。
 
美国对当初的盟友日本在贸易战上从未手软过,何况现在的中国?况且,中国的崛起关系到他的地位。
 
这几天看了很多评论,有一类声音的大致意思是----都是我们自己不好,搞什么民族主义、国家主义刺激了人家的神经;我们自己在WTO规则上有短处;我们因为打不起所以不能打贸易战,要让步谈判……总之一切都是我们自己不好,可以用妥协让步换取休战。
 
这种思维是典型的一叶障目、以贸易考虑贸易的逻辑,没有看到实质。
 
问题的实质是----美国要遏制中国----从政治、经济、外交、军事上全面遏制,将中国的崛起扼杀在成长状态,贸易战只是其中的一个组成部分而已。
 
也就是说,你不退让要打你,你退让更要打你,因为打到你是目的,其他贸易战什么的都是手段。
 
如果我们退让太多,换来的只会使得寸进尺,那么日本的下场就是鲜活的例子,就更不要遑论“伟大复兴”了。
 
中国需要在一系列对抗中胜出才能够奠定自己的低位,也才可能赢得未来。
 
这不是中国愿意打,而是别人让你不得不打。
 
经济的对抗会形成赢家和输家,输家如果不甘心,就会演变为武力对抗。
 
或者说,经济对抗本身就是武力对抗的前奏,如果经济对抗可以让你臣服,武力对抗就可以避免;否则,事情必须以一种可行的方式解决。
 
就像足球上的冲撞往往会发展成群殴----这种结局很多时候是蓄意的。
 
背后更深层次的问题在于----世界经济发展到今天,深入骨髓的经济矛盾和潜在危机已到了不可调和、不可持续的地步,贫富分化所导致的社会矛盾也已到了被强化、被激化的临界点、
 
而几乎所有的执政当局已经黔驴技穷,转移矛盾、毁灭式重建是很好的选择,战争始终是解决经济危机的终极选项(关于这一话题我们另开文讨论)。
 
任何老大都不希望被干掉,所以他首先要做的就是清除异己----即使别人并不真的要对他形成威胁。
 
所以,不要有任何幻想,美国不可能是我们的朋友—至少现在不是!“帝国主义亡我之心不死”这句话并未完全过时(尽管这个“我”字有不同解释)。
 
中国需要严肃面对挑战,一场真正的“热战”或许就在不远的将来等着我们,中国需要在这样的斗争中证明自己、确立地位。
 
准备好了吗?
 
(至于经济、股市、楼市,如此风雨飘摇的国际形势,谨慎、防守、至少不要太乐观,保守一点没坏处)。
话题:



0

推荐

刘维明

刘维明

17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资深金融市场专家。涉及领域: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管理、金融工具。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