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昨日的一则消息指,监管层对六类特殊性质的对外投资业务实施规范监管,限制10亿美元以上的房地产、非主业、100亿以上超大型项目对外并购、投资

这是一个鼓励互联网金融民间借贷、房地产去库存、大力发展股市一样经历前后180大转弯的政策。

曾几何时,我们的政策是走出去鼓励国内企业对外投资,鼓励个人参与QDII,只因境内钱太多,而巨额甚至成了我们的负担,而且人民币还饱受升值压力……

而如今外储快速流失令我们不安,对外投资变成了人民币贬值的帮凶……

然后就是今天的中国样子----加强资本管制限制个人和企业的资本外流

该鼓励还是限制对外投资?这的确是个问题

市场角度来看,当前正是中国大对外投资的好时机,原因有几个

一、 全球经济远未从危机中走出来而且某些地区和领域还在变得更糟,无论是商品本身还是标的公司,遍地都是廉价的优质资产正是中国抄底世界的好时候;

二、 人民币经历数年的升值,无论对美元还是欧元,都处于长期相对较高的汇率水平未来人民币面临一定的贬值压力,现在出手很划算;

三、 中国面临转型中的困境,即货币超发引发的痼疾,对外投资有利于缓解压力降杠杆、抑制资产泡沫

四、 非常重要的一点,未来中国经济增速将持续放缓,而对外投资可以使企业和居民享受全球其他地区的增长,以对冲国内的影响

但是从另外的角度来看,貌似又有必要资本走出去加以限制,因对外投资的质量实在不敢恭维。

这首先体现在中国资本的土豪特征

他们对房地产的热爱搬到了世界各地,惊人的规模大肆收购昂贵的地标性建筑、写字楼、酒店等项目,而且从不问价格,不当地王誓不休

他们粗暴还体现在散户一般的激情去搞并购,屡屡在市场最高点抢购资产,比如有关大宗商品领域的并购很多都发生在商品价格最高峰而且他们认为国外的标的物可以用国内的市盈率衡量,、四十倍认为很便宜。

他们的豪情还体现在无论对标的资产懂不懂、需要不需要、能不能管好一股脑收进来再说,重要的是完成走出去任务

因此,我们很少听说中国在海外的收购取得巨大成功的案例(当然也有很成功的但并不多见听到最多的就是优质标的资产收购的受阻,理由是政治和安全因素。

这像极了一个暴发户有钱以后就买买买,什么牌子好、什么显眼、什么贵就买什么,正如XX大厦、XX球队等等。

矛盾如何解决?

中国企业有钱中国人也有钱,但就是不知道往哪里花。

限制这些钱在国内,他们绝不会投入的实体经济里面去,不仅是因为经济周期原因,还因为政策原因。

现有政策和金融环境下,这些钱淤积在国内能够做的只是在金融资产中打转推高资产泡沫、推高金融杠杆

因此应该放这些钱出去,而不是堵截----我们不能总让别人剪羊毛,也应该适当别人那里一下底。

区别在于,如果是民企的钱,应该任由他们自己把握去向,但需要关注的是钱不能随意改变了国籍,总得是“GNP”才行

如果是国企,则应加强监管和引导,确保投出去的钱去接盘、不是打水漂----这需要提高技术含量,关键是投资运作的国际视野和专业能力。

至于人民币汇率,其实不必那么担心,我们有世界第一的经济增速、有贸易顺差、有能稳得住的利差、还有潜力可挖……人民币不会贬到哪里去

关键还在于,美元也强不到哪里去。

当前汇率管控的重点应是加强预期引导和市场机制引导

前者需要强化基本面的舆论指引不要再空洞的口号让群众抓住小辫子;后者需要管理技巧,不但要管住金融机构使其不敢为虎作伥并且需要金融机构配合-----不听话的要惩罚。

可以使用的现实手段是加大汇率波动区间随国际市场汇率变化合理运用金融机构资金和利率、渠道等其他工具

----美元强势时放马出去,在美元调整时大力回笼几个大级别波动回合沉重惩罚投机者(让他们知道并教育不明真相群众而不是小里小气扭扭捏捏欲说还休,想干预不敢大干,不干预又怕收不住。

中国的资本是时候走出去捡便宜货扶植高端经济、分享全球增长、分散系统性风险。


​想了解更多的财经信息和投资策略,可添加KEYU-68(注意字母为大写)好友,加入财经交流群,与5000余名群友互动;下载喜马拉雅FM,关注加“V”认证的“刘维明”收听市场直播。

欢迎大家关注微信公众号:刘维明的微财经(liuweimingwcj)

分享是一种积极地生活态度

话题:



0

推荐

刘维明

刘维明

17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资深金融市场专家。涉及领域: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管理、金融工具。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