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消息一:

保监会内部讨论稿,拟进一步收紧高现价、短期限产品,媒体解读为6000亿万能险将陆续撤出A股,保监会随后指责该传闻不实,表示保险要姓“保”,发挥长期投资优势……

解读:

否定结论不等于否定逻辑。媒体确实解读过度,但万能险产品募集短期杠杆资金大肆进军股市的做法将可能一去不返,即便是未来没有增量也会令股市承压----结果都一样,只是轻重缓急不同。




消息二:

央行今天再次进行2200亿逆回购,单日净投放1700亿创两个月来新高……

解读:

如此量级的资金挹注,能够说明的问题只有一个----降准绝对没戏!

货币政策工具除了利率和存准率外,还有公开市场操作,后者除了我们熟悉的7天以上逆回购,还有SLO(短期流动性调节工具)、常备借贷便利(SLF)外,中期借贷便利(MLF)、押补充贷款(PSL)等----够用了吗?政策预期不可刻舟求剑!





消息三:

媒体报道央行要求大行合理搭配资金的融出期限,防止融出资金的期限过于集中,并明确今年以来的货币政策总基调不会改变。希望通过降低隔夜融资占比,来降低金融加杠杆的风险

解读:

央行没有否认报道内容,说明乐于让市场这么理解,也就是说降杠杆意图明显,市场别太过分(向美联储学习的不错);而“货币政策总基调不会改变”的说法,则是明确告诉市场别指望宽松。




消息四:

上海考虑收紧银行贷款抑制土地融资,大幅度提高购房首付比例。

解读:

政策执行不到位是影响政绩的关键因素,地方官当然紧张。如此严厉的政策自然源于同样严厉的高层政令,政令意味着决心,后面应该还有更严厉的。




以上消息是近一段时间密集的金融去杠杆措施的延续,而市场似乎刚刚才对这些已经非常明确的政策方向开始加以重视----已经有些晚了。

金融去杠杆影响巨大,事关全局,不可不察。

其直接作用就是对市场的压力,与股市清理场外配资一个道理。

由于去杠杆是在股市、楼市、债市中全面展开,因此我们对这些资产未来的表现的研究应该加强,风险意识应提高,始终保持警觉和理性。

在股市方面,专业机构不专业的评论往往对市场造成误导,看到经济下滑和通胀走低就立即断言三季度“先降准、后降息”,引发了市场对所谓”吃饭行情“的期待,进而形成”共识“。

然而,央行的做法说明了一切。


市场低迷的成交量和散乱的热点并未令大多数投资者获利,反倒是最后疯狂的房地产又借机大捞了一把,与此同时大量套牢盘成功出逃。

对于股市,我们担心的是一个长期的低迷行情到来而不是简单的短期调整。

在楼市方面,一些投资者觉得尽管调控很严厉、很多意见不看好楼市,但房价依然快速上涨,应该进入。

房子和股票不同,做不到今天买入明天就卖出,股票在市场调头时散户或许还有一些机会可以跑掉,但一旦楼市调头时,流动性会瞬间完全枯竭,届时想跑是来不及的,因此更要走在前面。

除了刚需任何时候都可以买已外,最好还是不要幻想炒最后一波,就像股市5000点看8000点一样。

债权市场的情况更明确,最好不要在参与刀口舔血的游戏,认为倒霉事情不会发生在自己身上的侥幸心理是要不得的。

似乎没有什么市场是安全的,幸好我们还有大宗商品和贵金属。


应学会在公开信息中寻政策方向的蛛丝马迹,已提前预案、早做准备,而不是等事情发生了再去想如何应对。


种种迹象表明,这次的去杠杆是动真格的,你最好当回事!




想了解更多的财经信息和投资策略,可添加KEYU-68(注意字母为大写)或liuweimingcaijing好友,加入财经交流群,与5000余名群友互动;下载喜马拉雅FM,关注加“V”认证的“刘维明”收听市场直播。



欢迎关注微信公众号:刘维明的微财经  liuweimingwcj


话题:



0

推荐

刘维明

刘维明

17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资深金融市场专家。涉及领域: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管理、金融工具。

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