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

阅读:0
听报道

                                                                                                   
27日下午人大表决通过决定,授权国务院于2016年3月1日期施行股票发行注册制,从小报有意走露内部会议消息到最终确认时间表,速度可谓风驰电掣。

注册制应是中国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最关键一步,因其承载着中国度过债务危机的重任。

中国式债务危机一触即发

说中国刚刚幸运地通过债务置换等手段延缓、甚至是化解了一场地方政府债务危机可能一点都不过分。

如果当今债务问题是全球的核心风险(请参照公众号文章《2016年的8个预言》),那么它在中国的矛盾就更加突出,中国人从未有过如此多的欠债纪录,且已经到了无法承受的危险程度。

2008年美国次贷危机后,在其他主要经济体全面去杠杆背景下,中国却在逆势加杠杆。4万亿及其连带效应使中国整体负债水平迅速飙升,截至2014年底达到235%,也就是说全体中国人要2.3年不吃不喝只干活才能够偿还所有债务。

其中,企业负债更飙升至123%的历史高位,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的70%和国际公认的风险警戒线90%。

下图:中国社会整体负债率(社科院统计数据,其中由于11年和13年政府负债数据数据缺失不准确,对应柱线应为较之前大幅上涨)





由于对银行信贷融资的过度依赖,过高的杠杆率使风险集中在银行为主的金融机构身上。而恰在此时,经济下行压力逐渐加大,而融资成本迟迟无法下降,企业偿债能力迅速恶化,债券违约和信贷不良快速攀升。

与此同时,银行等金融机构在风险上行的压力下慎贷、惜贷,反过来使企业债务风险更加恶化。

下图:08年危机后融资规模爆发式增长,随着经济下行,信贷增速下降,影子银行负增长,股权和债券融资增长缓慢、占比低下。


下图:信贷不良率快速上升,传导至整个信用市场。



由于资源长期低效配置,中小企业、新兴经济企业在无法得到应有的信贷情况下铤而走险,通过高成本信托计划、民间借贷、P2P、甚至非法集资等渠道融资,陷入旁氏危局。

随着银行信贷不良率的快速攀升、债券违约频发、信托刚兑渐破、P2P及民间借贷大规模跑路。。。全社会债务风险一触即发。
 
资本市场供给侧改革不能再拖

债务的关键环节在资金链,争取时间渡过危机的首要任务是维持资金链不断裂,从而避免形成系统性风险。

如果延续借新债还旧债的老办法,不但将使杠杆率进一步走高,也将令资源错配、融资成本居高不下的情况延续下去,积累到最后是更严重的后果。

如果此时换一个角度,在负债端规模无法在短期缩小的情况下,扩充资产端规模、做大分母,将有效改善企业的资产负债表,使负债率有效下降。

股权融资,是做大资产端的最直接、最有效的办法。

网上随处可见的因P2P跑路、停止支付引发游行示威的视频,很能够从一个侧面反映当下中国所面临债务问题的严重性。

因此,重组、增发、IPO必须尽快全面启动,基于上述原因,速度不会慢、力度不会弱、规模不会小。

供给侧压力对市场的影响

眼前的“供给侧”压力:

1、持续的存量IPO过会、上市;
2、1月份减持限令将到期,市场处于反弹高位,减持需求大;
3、3月1日(还有不到2个完整月)注册制实施;
4、战略新兴板、科创板明年推出,分流堰塞湖,加大供给流量;
5、证监会明确表示大幅增加新三板挂牌数量;

眼前“需求侧”抽薪:

1、  持续、坚决去杠杆;
2、  加强险资监管,严查资金来源和使用情况;
3、  放缓证券私募基金备案速度,加强募资监管;
4、  停止股权私募融资、挂牌和上市,清查资金投向;

在以上供增需降的情况下,很难相信未来2个月内市场会有很好的表现。

股市的“供给侧”改革,应可能带来以下几个影响;

其一,估值会逐渐向合理水平靠拢,具体可进行横向比较----当前,沪深300市盈率约为14倍,中小板69倍,创业板98倍;美国标准普尔500指数21.9倍(历史平均15倍左右),纳斯达克20.9倍。

某些股票将可能出现估值崩溃的情形应不是危言耸听。

这将可能引领股指开启二次探底的过程,即向8月低点区域3000-3200点附近回探。如果意外先行上扬,则上档空间料将非常有限。

其二,价值投资回归,大盘蓝筹及价值股、绩优股估值调整空间可能不大,题材股、中小板、创业板估值波动会较为剧烈。个股估值分化趋于极端。选个股难度提升。

其三,险资等机构投资者逐渐占据市场制高点,其长期价值投资者的身份将成为市场风向标。

今年的股市只剩下最后4个交易日。。。。。。虽然从长期看,注册制的推出是资本市场发展的强大动力,但短期看到的更多是压力。

话题:



0

推荐

刘维明

刘维明

174篇文章 3年前更新

资深金融市场专家。涉及领域:全球宏观经济、金融市场、投资管理、金融工具。

文章